1.在民國幾年ㄦ話韻 附於ㄦ韻中成為韻母 A:民國30年
2.輕聲既然可以調節說話節奏也能也符合調整說話輕重的生理需求 那為甚麼文言文或古詩詞甚至戲曲不應該出現輕聲
3.ㄦ話韻既然有變義功能為甚麼在台灣卻不再有人使用了呢? A:懶得發音
Q1. ㄦ化韻只會出現於詞彙的哪個位置?
A1:一個詞的尾
Q2.輕音本身的發音較一般聲調輕,若是在句子中,會受前一字的語調影響而改變調值高低,那在教學中,教師能用什麼教學方式或發音方式協助學生學習呢?
A2:誇大發音、強調輕聲前一個字跟輕聲
Q3.除了課本出現的語助詞(啊、呀、哇、哪),你平常還使用哪些語助詞?
A3:齁、啦、喔、哦、勒、囉、欸、嘛、吧
Q4.帶ㄦ化的詞,詞性多為何?ㄦ化韻運用的習慣多出現於什麼東西?請寫出有「乾、捲、擦、貼、伴」的ㄦ化音詞彙。(影片、C.h.8, lvl.1, lvl.3)
A4:名詞,小的、少的、短暫的、非正式的。餅乾兒、髮捲兒、橡皮擦兒、貼紙兒、同伴兒
Q5.ㄦ化韻的變音裡,部分屬於語流音變的「脫落現象」。脫落現象有什麼特色?請以ㄦ化韻舉例。(閱讀8、Ch.8, lvl.1, lvl.2)
A5:音素被省略。小孩兒、小鬼兒
Q6. 指稱詞「這、那、哪」連音音讀,只出現在特定對象和數字「一」連用時變音。請觀察課本P168-170的例句,找出其共通點,然後想想,我們真的是這樣說嗎?(Ch.8, lvl.1, lvl.3)
A6:指特定對象(單一性)、 一後面加量詞的時候
心得:期中考才剛結束但是忙碌的日子卻又接踵而來,加油吧我~
你自己問的第二題沒有回答?
回覆刪除第三題,我覺得跟台灣當地的語言(方言──台語、客語、原住民語)特色有關係,然後跟著KMT來台的軍人,應該是從中國各省各地來的,所以用普通話溝通,但只有發音是北京口音,用詞是北方方言,所以ㄦ化詞也少用。